400-0871-018
校服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服新闻 >> 校服动态

学校德育工作须防“校服崇拜”

来源:  浏览量:688  发布时间:2017-03-29 08:42:06

学校德育工作,须防“校服崇拜”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园正在变成一个兰色运动服的海洋。那身色彩单调的服装,学生们不单运动时要穿,集会时要穿,在校的其他时间也要穿,这似乎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校规,被众多学校坚定地执行。运动服的功能在不断拓展,领地在不断扩大,它已升格为校服了,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

“没穿校服扣n分”、“ 校服上没带胸卡扣n分”,或许这样的规定人们并不陌生。每天早晨、每天中午、每个课间,学校大门口、教学楼的走廊里、校园的空地上这些学生经常出入与活动的敏感地带到处都闪动着德育老师的火眼金睛。他们在检查学生的仪表,包括校服、胸卡,发型以及言谈,甚至还包括学生们走路的姿势和速度,他们要确认学生是否在奔跑打逗。这是学校对学生在校行为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它与学生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检查一起共同构成了学校日常德育量化管理的基本架构,于潜移默化中深刻地雕塑着校园的容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抓手。检查指标的量化、评比规则的细化,这都是管理上精确化、标准化操作的需要,正是这样的操作,使校园环境变得日趋整齐、干净、安全和有序,这样的管理为众多的学校德育工作者津津乐道。但与此同时,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在整齐、干净、安全和有序的背后,一些负面效应已经显现。过于精确化的操作带来了管理上的生硬和死板,而标准化的把握不当已使管理日渐陷入简单、粗暴、一刀切的误区。让学生在校统一着装,继而将管理的触角严格得近乎苛刻地伸向学生在校穿、戴、行、走的所有细节,这种以“校服崇拜”为显著外在表征的工具理性色彩浓厚的管理取向,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顺从、学会听话,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胡思乱想”,不“胡言乱语”,一门心思想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才是所谓德育的最真实的目的。这是应试逻辑的胜利。

这样的德育实际上已把自己不负责任地降格为单纯的管理,它在高效、出色地实践其管理职能的同时,往往是以不断蚕食德育的丰富人文内涵,甚至是以侵犯学生正当、合理的生活权利为代价的。可以想象,学生们连自己选择服装和发型的权力都没有,连自己在学校展示活泼好动的一面都有可能面临种种非议,甚至会遭到“严肃处理”,那么,他们自由思想、自由言说的空间还剩下多少?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的可能性还有多大?虽然学校对于学生人身安全以及正常教学秩序的紧张关切是可以理解的,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的纠正和教育也是必要的,但这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认同和尊重,那些不考虑学生切身感受、不遵循教育规律的简单的一统了之、一禁了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学生可能穿上不符合学生身份的“奇装异服”就要求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因为某些动作幅度较大的打逗可能带来某些危险就把学生所有的嬉戏追逐都看成洪水猛兽,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那些严格的管理,而在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许这样做的后果会使校园看起来没有那么整齐和有序,但她会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这是一种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负责的更高层次的秩序,德育的真正追求其实应该在此。

著名“坏小子”作家冯唐,曾结合《哈利?波特》对中国教育做过如下评论:“西方的教育是激励,不成整数的站台撞过去,是开往魔法学校的火车;中国的教育是训诫,墙撞过去,是崂山道士头上的大包。”想想也是,现实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头上的大包还少吗?面对那些充满诱惑、孕育希望的站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他们只能把无限的渴望深埋在心底。不久前,一位担任初中班主任的朋友,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他问学生:“如果学校规定只在体育课时才统一穿校服(运动服),而在校的其它时间则可以穿自己喜欢的服装,你们做何感想?”话音未落,教室里已是一片欢呼声……